百年路|京津城际开通 “双城生活”开启

发布者:张馨发布时间:2021-09-18浏览次数:24

  对于天津交通建设尤其是铁路建设来说,2008年8月1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一天,随着C2275次列车从北京南站缓缓驶出,开往天津站,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迎来一个新纪元──高铁时代。

2008年8月京津城际开通正值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参会的各界代表乘坐第一条高速铁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京津城际‘和谐号’的横空出世,把北京和天津两座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到了30分钟左右,迈出了‘轨道上的京津冀’的第一步,也为中国高铁建设和运营贡献了诸多积极宝贵的经验。”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徐颖曾是2008年京津城际首发列车的列车长,至今她仍清楚地记得当日热闹的场面。“真是万众瞩目!没见过那么多的摄像机和镜头!”徐颖回忆,“首趟列车差不多是满员的,有来尝鲜的旅客、火车迷,有铁路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国内外媒体记者。一位80多岁的铁路退休职工,还特意穿上了老式军绿色铁路制服,专门来感受中国高铁的速度。”

2018年,京津城际开行十周年之际,津京城际车队用历代服装的更替展现高铁的变化。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对于我们乘务工作来说,高铁乘务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无论岗位分工,还是服务重点都跟以往很是不同。记得当时乘务员一部分是社会招聘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另一部分是内部选拔的,我就参加了7轮选拔。第一次穿上当时那套蓝色的‘动姐’制服时可激动了。由于京津城际是第一条高铁,后续各个路局有高铁开通时,比如哈大高铁、京沪高铁,都会组团来学习,借鉴经验。”徐颖说。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京津城际铁路首创了高铁运营调度、不同速度等级动车组共线运行控制、高速移动语音和数据通信技术,以及通信、信号、信息化技术体系,解决了高速度、高密度运营下的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调度指挥等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在行车规章制度、设备修程修制、线路施工养护、安全技防物防人防体系、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创造性地摸索和积累了一系列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催生了高速铁路‘中国标准’。”

  其实,从京津城际逐年递增的旅客发送量就不难看出,这条高速铁路已然成为往来京津旅客的出行首选。

  2009年发送旅客1456万人次。

  2012年发送旅客2278万人次。

  2018年发送旅客 3277.3万人次。

  2019年发送旅客3294.5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9.8万人次,远超2008年日均4.9万人次的发送旅客量。

经过13年的发展,京津城际从最初运行的47对列车,增加至现在的122对,增幅达160%,累计发送旅客3.2亿人次。

  京津间的距离也在这条高速铁路的带动下逐渐拉近,对两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双城”生活成为很多青年人的选择。北京人周末来天津尝小吃、听相声,天津人周末到北京逛故宫、登香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

  通过京津城际,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天津,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天津市武清区被人们称为“高铁拉来的新城”。十几年来,武清站共发送旅客2273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由2008年的366人次增加至目前的日均8600人次;经停列车也由8对增至现在的25对,单日最高发送量为1.6万人次。

  特别是2015年9月20日京津城际铁路天津站至于家堡站(后更名为滨海站)开通后,京津城际成为天津滨海新区与北京、天津市区的快捷运输通道,进一步促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

  开通运营13年来,京津城际运输安全持续稳定,旅客运量快速增长,社会综合效益显著,成为展示我国高铁发展成就和运营品质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这期间,京津城际不仅为服务北京奥运会、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高铁领跑世界提供了技术积累和宝贵经验,还累计接待60多个国家300余名政要和各类国际组织200余批次5000多人考察体验。

  13年来,京津城际也同样见证着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201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全部更换为“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同年8月8日“复兴号”在京津城际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行。

  也是在这13年里,以京津城际为发端,京沪、京广、津秦、津保、石济等高铁连网成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运输保障。目前,随着京滨、京唐、津兴铁路加速建设,4条高铁通北京格局正加快形成,京津雄0.5小时交通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初步实现。

  如今,徐颖已经成长为京津城际车队长,负责所有京津城际列车的乘务工作。“这些年,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动,我始终没有离开京津城际铁路。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还能和同事们一起为京津城际的旅客提供更好更温馨的服务。”徐颖说。(作者单位:天津日报)



TitleMore

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