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解码
力挽狂澜的精神力量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1998年,中国人民同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斗争,展现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
那年汛期,气候异常,暴雨频降,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宜昌以下360公里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长时间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嫩江告急,松花江告急,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沿江沿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六兄弟”在河南省鹤壁浚县西陈村堤坝上捡垃圾。 图片来自:天津日报
危难之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中华儿女的力量迅速集结到一起,形成了抵御风浪的铜墙铁壁,形成了抗击洪水的钢铁长城。
在同洪水斗争中,军民携手,顽强战斗,一幅幅催人泪下的感人画面上演,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奏响,涌现出高建成等众多抗洪英雄。他们视死如归,力挽狂澜,鼓舞人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顶住一次又一次洪峰,排除一个又一个险情,最终取得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丰碑。
时光荏苒,抗洪精神从未因时间消磨而褪色,始终熠熠闪光。
“六兄弟”在河南省新乡市种德小学搬运救灾物资。图片来自:天津日报
精神寻访
你是谁?为了谁?
万众一心写就抗洪精神
1998年入汛,特大洪水来袭。
长江告急,嫩江告急,松花江告急……众多河湖洪水泛滥,洪峰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多个省区严重受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危急关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上下齐心,军民同心,万众一心,打响了抗洪抢险的伟大战役,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防洪史上的奇迹,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六兄弟”在河南省卫辉市转移受灾群众。图片来自:天津日报
抗洪精神,薪火相传。打开抗洪“大事记”,2013年、2016年、202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嫩江、松花江、黑龙江、长江、太湖……大江大河大湖大堤一次次见证拼搏,又一次次刻录奇迹。2021年夏季,河南等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当洪涝灾害再袭,一个个患难与共的画面再铺展,一首首风雨同舟的壮歌续新篇……滔滔洪水排山倒海,精神长城巍然屹立。
为探究力量之源,连日来,记者采访抗洪记录者、亲历者,带读者重温举国同心缚苍龙的伟大壮举、军民团结挽狂澜的壮丽诗篇,感悟抗洪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万众一心战“洪魔”
1998年8月11日,《天津日报》刊发消息《全力支援长江抗洪抢险》。文中提到,“灾区的困难,就是天津的困难……只要灾区需要的物资,天津都将毫无保留地给予支援。”“从7月28日至8月9日,天津市已连续12次派出28部大型卡车,5个车皮,4辆警车护送,向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运送冲锋舟67条,操舟机109台……”
那一年,海河长江奔涌着血浓于水的情感──
在全市各捐赠点,自行车、三轮车、排子车……大车小车运物资,连轴转。市民排长队,等候捐款。捐赠热线滴滴响,24小时铃声不断。
1998年,天津人民心系灾区,个体经营者通过义卖、捐款捐物等方式献爱心,支援灾区。 图片来自:天津日报
民营企业银座集团董事长王贵伍捐赠的10万元,成为当时天津接收救灾捐赠办公室首日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紧接着,王贵伍又把公司员工捐赠的1万多元送过去。不光捐款,这名退役军人又马不停蹄开车奔赴外地,跑了多个省份,认下多名“亲人”──他认抗洪烈士的父母为父母,为他们养老,代烈士尽孝……
老人、儿童,干部、群众,经理、职工……社会各界纷纷献爱心。捐款收据上,很多人留下“一民”的名字。一民,就是天津的普通一民,他们中,有的捐了数万元……
那一年,天南地北描绘风雨共担的画卷──
天津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一个缩影。共战“洪魔”,放眼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各系统通力配合,人、财、物大量调拨。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力以赴,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全国人民同心同德。
彼时,天津日报多名记者赶往抗洪一线,他们用打湿的笔记本,记录下一幕幕众志成城的画面,老记者窦永明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当年8月底,窦永明随赴皖移交救灾物资的天津代表团,抵达重灾区之一的安徽省无为县(现无为市)。
长江由东南向西北从无为通过,在刘家渡拐了个弯儿,那一带灾情极其严重,房屋、良田被淹。9月3日,窦永明深入当地采访了解到,那里的大部分居民已转移安置,但是还有700多人住在两面是水的大堤上。凌晨,一批来自天津的救灾物资运抵大堤,人们立刻围拢过去,“别急,别急。”“都有,都有份。”当地干部连推带喊,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分发物资。一位姓郑的村民告诉窦永明,他领到一床家里急需的棉被,里外全新。上次,他还领到一套运动衫,也新,也是天津给的……
夏秋之交的灾区逐渐抚平伤痛,走大堤,望江面,看潮平岸阔,波光粼粼,每一波都映射着太阳的光辉。船来船往,物资满满,每一艘都是“全国一盘棋”上的点。灾区里的车,挂着不同省区市牌照,每一辆都是“心气加油站”。席地而卧的鲜见普通群众,多是标志性的 “橄榄绿”“志愿红”“火焰蓝”……在皖期间,窦永明写下《千里送衣两地情》《天津救灾物资运抵合肥 是安徽迄今收到最大一笔捐助》等报道。在他印象里,“受灾地区很挤,但人们都在急匆匆地奔向工作目的地;真累,但大家都在做有意义的事”。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成为1998年抗洪斗争中一个鲜明的精神标识。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2021年夏天,受强降雨影响,河南郑州等地发生严重内涝,一些河流出现超警水位,个别水库溃坝,防汛形势异常严峻。灾情又来袭,九州同风雨。汛情之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党旗所指,行动所向。各有关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国家防总等相关部门派工作组赴现场,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冲锋在前,党员干部一马当先,党群、干群同舟共济,各地救援队伍纷纷奔赴河南……这是团结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中国人民就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
军民团结携手奋战 顽强拼搏创造奇迹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一首火遍大江南北的《为了谁》,总令人想起1998年军民情深的感人场面──
9月15日,江西九江,完成抗洪任务的人民子弟兵准备悄悄撤离,消息却不胫而走,路上早早竖起凯旋门,数十万人挤满道路两侧,人们拿着小红旗、红绸带,翘首以待。
车来了!来了!军车缓缓通过凯旋门,很慢,很慢。
握到了!握到了!路那样长,人那样多,一双手举起来,一双手迎下来,一双手够到一双手,一双手握紧一双手……
一名小女孩被家人举着,为军车上的叔叔认真系上红领巾。一位老人来到车头,细心贴起红绸花,然后展开抚摸了一下。一排小学生随人潮涌动,哽咽着伸出小手,挥动,挥动……人们大声叮嘱着,似乎都在说,“舍不得你走,舍不得。”情感在那一刻,肆意宣泄,毫不掩饰,车上车下泪眼婆娑……
军民鱼水情深,何以如此深?
答案,就写在军旗跟着党旗飘的基因里,写在初心里,写在行动中。
聚焦1998年的抗洪一线,英雄的人民子弟兵用生命书写抗洪答卷。时任空军某高炮团一连指导员的高建成,在湖北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时,一次次在洪水中救起群众,托起战士,就连身上的救生衣都让了出去,自己却被洪水卷走,壮烈牺牲。原广州军区某部战士李向群连续奋战,直至高烧不退,晕倒在地。被救醒后,他拔掉输液针管,偷偷跑回大堤再战,直到再次累倒。第四次晕倒大堤后,勇士再未醒来……一个英雄倒下去,无数个英雄站起来。1998年,30万官兵用血肉之躯挡洪流、守堤坝、保安澜。正是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为人民服务,才获得人民的信赖、拥护、感恩,激励带动起亿万人同心战、挽狂澜、创奇迹。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人民子弟兵牢记,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是靠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战斗力,就在这信赖与依靠中,与日俱增。
鱼水情,就在这守护与感恩中,愈来愈浓。
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情怀。这是跨越时空的“复制”──
2021年8月1日,河南鹤壁。完成抗洪抢险任务的武警官兵即将撤离,市民闻讯夹道相送,大路两旁人山人海,送行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就要离别,一位老大爷眼圈红肿,他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握住亲人的手就是不松。军车开起来,人们追起来,一包包物品抛进去,又一次次被“挡”回来,婉拒与硬给频频在车上车下“拉锯”。一个小男孩高举起宣传牌,上面写着,“长大后我要成为你”。几名退役军人志愿者也在送行的人群中,军车经过,车下敬礼,车上回礼……
这是一如既往的深情,这是初心不改的传承。
不达目标不放弃 抗洪精神薪火相传
在网友录制的鹤壁人民送别武警官兵的视频里,敬礼的退役军人中,有6名退役大学生,他们是来自天津高校的“抗洪六兄弟”:郝中虎、杨亚东、包志杰、刘天赐、李达辉、杨鑫怡。
全军挂像英模李向群1998年牺牲时,“六兄弟”最小的还没出生,最大的才3岁。十多年后,他们都穿上了军装,看着英雄挂像成长,深受英雄事迹影响。如今,他们虽然已离开部队,返回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继续学业,但是军装脱下身,脱不下的是军魂。2021年夏季,当得知河南防汛形势严峻后,“六兄弟”随即与原部队联系,放弃假期,两度赴豫,志愿抗洪抢险。
且看首赴中原──
7月下旬,获得学生军训教官资格证书的“六兄弟”,刚刚完成在高校军训中承担的带训任务,还没来得及休息,听闻灾情后立刻商定:“那边铁定缺人手,咱们去。”
去哪儿?“原本想去郑州,然后我跟原部队联系,得知郑州灾情逐渐好转,但新乡还比较严重。”7月23日,郝中虎打听来情况,便和刘天赐率先出发。目的地,新乡市。
“当时上网搜,天津到新乡,一张票没有。”两人不甘心,到天津站售票口问,窗口也没票,他们就接连向服务台、检票口求助。经工作人员帮助,他们在车站停留6个多小时后,终于成功搭上一趟邯郸东到新乡东的过路车。
去新乡哪儿?车厢里,两人正就此联系新乡有关部门时,电话恰巧被另一名退役军人乘客听到,“他也是去救灾。他说新乡红旗区有个种德小学,是受困群众安置点,需要志愿者。另外,卫辉受灾重,卫辉是县级市,离那儿不远。于是我俩打算跟过去。”
出站,遇热心市民,他们搭“顺风车”到了安置点。
到小学,刚啃几口面包,一辆物资车就到了,两人马上装卸起物资……
接下来两天,包志杰、李达辉、杨鑫怡、杨亚东,同样克服车票难买等困难,陆续抵达安置点。在新乡,“六兄弟”昼夜繁忙,白天到卫辉救灾,晚上在小学帮忙。
那时,卫辉被洪水围困,积水深处超过两米,洪水混合垃圾,高温下发出腥臭味儿。趟着发臭洪水,“六兄弟”身背受困群众、抬“趴窝”轿车……哪里有需要,就向哪里冲。
有一次,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需柴油发电,可冲锋舟无法开到门口,“六兄弟”就跳入齐胸的洪水中,你搀着我,我扶着你,跨过种种水下“暗礁”,把柴油桶举到了医院。
6人中5人不会游泳,“不怕水?”“顾不了那么多。”
采访时,记者发现,刘天赐的小腿上有一处筷子长的疤痕。疤,就是在卫辉留下的。这样的疤,郝中虎身上也有,“受伤也没撤,当过兵没那么脆弱。”他们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事不成不撤退”。
他们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老师眼中稚气未脱的学生,却成长为受灾群众心中的硬汉。脚已泡白、肩头红肿、脸晒成“红+黑”,哪管什么颜值,哪管什么劳累,只顾冲!冲!冲!
汽车与交通学院的两名老师心疼学生,给他们微信打了款,他们却把钱全捐了受灾群众。
父母担心他们,盼他们早回家,但他们坚持留在最需要帮助的地方。7月29日起,新乡救援告一段路,“六兄弟”陆续返程,可有的还没到家,他们就又听说了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汛情紧急,于是随即“转战”鹤壁,31日先后抵达鹤壁东站。
且看再赴河南──
这是一次“旅途历险记”。从鹤壁东站前往浚县途中,“六兄弟”遭遇罕见狂风暴雨,局部风力达13级。
“先前联系了当地志愿者,有皮卡来接,我们坐在露天的车斗里,走着走着,突然电闪雷鸣,风越来越大。”车斗里坐不住了,危急时刻,一辆过路车停到跟前,“司机招呼我们上车。刚上车,树就开始摇,开始倒,树杈全折了,往下掉……”回想那次经历,“六兄弟”有些后怕,“如果没那辆过路小客车,我们指定给风刮跑了。”
危险无处不在,救援却从未止步。“车到半路,风小了些,收到求救信息,有个村儿的民房塌了,伤到人。车开不进去,我们就下车往村里跑。”天,黑漆漆,路上狼藉一片,电线杆、墙壁都变得不牢靠,稍不留神就会被绊倒、砸到,他们不顾危险,一条条街紧急寻人……直到被困人员获救,他们才撤离。“重新坐上皮卡,往县城赶时才觉得饿,车斗里一摸,摸到一包被踩烂的干脆面,大伙儿一分,狂塞嘴里,真香!”那时,他们已十多个小时没吃饭。
饥肠辘辘是常事。在鹤壁受灾严重的西陈村连续奋战的日子里,他们忙着扛沙包堵管涌,没吃过一顿热乎饭,没吃过一次炒菜。即使是方便面,都没吃过泡开的。
背老人、抱婴儿,扛沙包、捡垃圾,装卸物资、防疫消杀……在河南志愿抢险期间,“六兄弟”奋不顾身的行动感动了很多人,他们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暂住地常收到匿名送去的雪糕、鸡蛋等物品,“有一次,我们路边买凉拌菜,给钱,摊主不要。顾客也抢着买单,还给我们吃的,不要不行,硬塞。”
在十多天的抗洪经历中,“六兄弟”感触最深的,除了当地人的热情,更有团结的力量。
他们感动于军民团结一心──
抵达鹤壁的第二天,看到市民夹道相送武警官兵的场景,“六兄弟”有种想哭的冲动。看到军车经过,他们自发举起右手,庄严行起军礼。救援抢险就在这敬礼与还礼间完成接力。
他们感动于中国人民万众一心──
前往新乡的路上,各地支援河南的物资车排了很长的队,向东看不到边,向西望不到尾,车上挂着各种鼓劲横幅:“河南挺住!”“河南一定中!” 从这些车中穿过,他们感觉“眼睛雾蒙蒙的。”“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他们感动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
在种德小学,受灾群众含泪告诉“六兄弟”,他们第一时间得到安置,“穿红衣裳(橘红色救生衣)的,把我背出来。他们,可好了。”“这儿铺的盖的穿的,什么都有。”“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在党的领导下,越是在大灾大难面前,越能汇聚起团结协作、并肩战斗的洪流,越能迸发出守望相助、迎难而上的伟力。这是团结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借助这种力量,无论多少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
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采访“六兄弟”时,赶上他们返校后再次带训大学生。带训休息间隙,广场上响起大合唱,“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海河儿女心系灾区
海河长江血浓于水,滔滔洪水牵动天津人民的心。1998年夏季,面对长江严峻的防汛形势,天津各界积极贡献力量,通过义演、捐款捐物、加班加点生产救援物资等方式支援受灾地区。
全市各接收捐赠点涌动爱心潮,感人故事数也数不清。许多人经济上并不富裕,仍力所能及地奉献爱心。有市民把卖了两天馒头的钱捐了出来,有残疾孩子坚持捐献助残金,有些企业家匿名捐款。与此同时,不少曲艺界人士开展了心系抗洪前线捐资义演活动,把演出收入捐给了灾区。书画家也纷纷举办赈灾义卖,所得款项捐献灾区。医药企业日夜奋战,加班加点,赶制受灾地区需要的药品。铁路部门积极投入抗洪抢险物资运输工作,确保长江防洪第一线的紧急需要……海河儿女纷纷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
同一时期,天津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集中力量搞建设,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抗洪抢险军民的模范事迹,与全市人民一道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作者单位: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