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海河情深润陇原

发布者:张馨发布时间:2021-11-09浏览次数:14

北辰区2017年对口帮扶华池县以来,先后投入1.05亿元帮扶资金,共实施92个帮扶项目,引导5家企业赴华池投资,带动12844人实现脱贫。

7月骄阳,热情似火。美丽津城迎来了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的25名师生,他们来自北辰区的对口支援学校,受邀来津参加北辰区委组织部组织的“红色夏令营”活动。

短短8天行程,紧密而丰富。在北京,一群来自陇原山区的孩子们观看了期盼已久的升国旗仪式,与国旗护卫队的叔叔们近距离交流;在天津,他们寻访红色足迹,在素质拓展中磨练意志,在“海河红船”上欣赏美景,并与北辰区普育学校的同龄人结下友谊……

返程前夕,师生们饱含深情地给天津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表达了对参加这次“红色夏令营”的欣喜与难忘,以及对天津多年来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的感激之情。

华池县列宁学校的前身是列宁小学,是中国共产党西北早期革命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从最初的“窑洞小学”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扩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力实施,学校软硬件条件不断提升。

“天津市及北辰区先后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社会力量捐赠资金3360万元,支持列宁学校进行改扩建。2021年秋季开学,我们将整体搬入新校区……”在信中,师生们分享了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说起写信的初衷,列宁学校校长方向阳说:“娃娃们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乘飞机、坐高铁去大城市。一路上长见识、开眼界。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又想到在天津的帮扶下,我们的家乡和学校发生了很多变化,大家心情十分激动!”

正如方向阳所说,北辰区2017年对口帮扶华池县以来,先后投入1.05亿元帮扶资金,共实施92个帮扶项目,引导5家企业赴华池县投资,带动12844人实现脱贫。

北辰区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党建为引领,以干部人才支援为保障,创新开展“组团式”帮扶,着力打造示范学校、示范医院、示范园区、示范村镇“四个示范”,探索出东西部协作的“北辰模式”。

“全学科”支援 支教帮扶形成教育合力

眼下,列宁学校的师生已经回到了华池。而北辰区11名中小学教师即将启程奔赴华池,在列宁学校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集贤里小学教师魏娜是这次支教团队的领队,作为一名有着11年教学经验、一直担任六年级班主任的骨干教师,她不仅要负责语文教学,还将在列宁学校挂职教学副校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师培养等工作。

11名支教老师,来自全区8所中小学,涵盖语、数、外、音、体、美等多个学科,平均工作经验15年以上……与以往不同,这次的教育帮扶从“单兵作战”变为“组团支援”,从“单一支持”变为“系统支撑”。2021年秋季开学,这支来自北辰区的“全学科”支教团队将为列宁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提起支教模式的转变,曾在甘肃支教的教师安玉军感慨不已:“过去是一所学校派一名教师,既要带班上课,又要参与管理、教研,晚上做培训,周末组织社团活动,有时确实力不从心。很多好想法,还来不及实施就到了该回来的时候。”

列宁学校校长方向阳对即将到来的团队充满期待:“组团支教能够形成教育合力,把好的教育和管理理念系统地带过来,促进学校水平整体提升。我们也会安排青年教师与天津骨干教师‘结对子’,通过‘师带徒’方式让我们的教师迅速成长。”

扶贫先扶智,智力治贫拔穷根。2017年以来,北辰区先后选派114名教育专家、学校校长、教学骨干赴华池县,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帮扶。其中,18名老师挂职支教,通过送教下乡、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座谈研讨、学术交流、作专题报告等方式,向华池传经送宝,分享经验。

同时,25批241人次的华池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来北辰区跟岗学习。截至目前,华池县共有77所学校与北辰区33所学校实现了“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结对双方互派管理人员、专任教师进行指导或跟岗学习,促进薄弱学校全方位提升。

“全产业链”布局 让园区成为致富“火车头”

教育帮扶托起一个家庭的希望,而产业帮扶让一个家庭有了幸福的根基。在列宁学校,很多困难学生不仅受到过来自天津的爱心资助,其家人也在扶贫项目中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56岁的尚湾村村民陈家龙就是其中之一。小孙女在列宁学校读书,陈家龙则在华池县津华绿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务工。原先在村里做保洁,陈家龙月收入几百元,家庭十分困难。听说村里有扶贫项目,他主动来应聘。如今,一个月2500多元工资,陈家龙逢人便说:“是帮扶让全家走出了困境,往后的日子越来越好。”

华池县地处子午岭林缘区,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是培育菌菇的好地方。在三面环山的山庄乡尚湾村,天津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资建设的扶贫产业项目──津华绿源高原香菇扶贫示范基地,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的“火车头”。

占地285亩的园区内,不仅有年产1000万棒香菇菌棒的生产、净化、养菌车间,还有智能化的菌棒生产线。89个出菇棚一年能产菇400多万斤。未来,这里还将建设近500个新棚以及100吨的保鲜库,打造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培训、冷链物流、文旅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园区。

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2021年年初,天津市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落户北辰区。北辰区先行先试,与甘肃省受援市县围绕党建共建、园区建设、产业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成立产业扶持基金,打造产业协同科创中心、技术交流中心、企业育成孵化中心等,共建乡村振兴“科创飞地”。

“我们把人才、项目放在北辰孵化,借助这边的科研院所、高校等优势推进研发,然后到华池那边培育生产,既节省成本,又能加速成果转化。目前,已经有多个品种在华池试种,推广以后可以带动更多农民增收。”津华绿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说。

通过打造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科创飞地”,天津的人才、科技、项目、产业优势能直接辐射到受援地区。同时,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推动园区、“两新”组织党组织联建共建,加强干部人才互派和培训交流,推动产业共建、人才共育、信息共享,切实增强受援地区“造血”功能,实现“志”“智”双扶。

手把手“传帮带”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华池县中医医院,来自天津的李忠主任是很多患者念念不忘的“老熟人”。2019年7月,李忠从北辰医院来到华池县中医医院,开始为期一年的帮扶。从那时起,他与当地患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1年6月,当新一轮帮扶工作启动时,当地患者的热情期盼、院领导和“徒弟”们的盛情邀请,让李忠再次决定去华池帮扶。这次,与他同行的还有3名分别来自北辰医院泌尿外科、超声科、急诊外科的医生,他们全部是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平均工作经验超过了22年。

4个科室联合“组团”赴同一家医院支援,李忠坦言,这样的团队合力让他对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到华池不到两个月,4名医生已经多次携手到偏远村庄义诊。在乔河乡卫生院,听说一下子来了4位天津医生,村民们更是奔走相告、蜂拥而至。

与三年前相比,华池县中医医院康复科的治疗水平和就诊环境已全然不同。“那时,康复科只有针灸门诊,病房是内科、儿科、康复科混在一起,一共30张床位。很多病这里看不了,患者只能到庆阳市里的医院,一趟往返开车五六个小时。”李忠对初来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如今,医院已经建起了四层高的康复大楼。5000多平方米的康复训练大厅,40张专科床位,以及针灸室、牵引室、理疗室、艾灸室、火罐熏蒸室等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忠的一手创立下,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引入科室,并且越来越受患者认可。

在李忠看来,这些年不仅是硬件在提升,患者对康复治疗认识也在悄然变化。“过去劝患者住院系统治疗,很多人舍不得,总认为老毛病喝点药能缓解就行。还有人说,要等回去卖了羊、割了麦子,再回来住院治。现在生活明显好了,老百姓对生活质量要求也高了,很多人愿意积极配合治疗,也愿意选择更高效的治疗方法。”

这几年,李忠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与当地骨干医师结为师徒。如今,他的“大徒弟”已经成为医院的业务副院长,“二徒弟”成为了康复科主任,并形成了老中青梯队。李忠感慨地说:“以前我回津探亲,这边的手术就要停下来。现在,即使我不在这边,徒弟们也能独当一面。这是帮扶最大的意义,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以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华池县更加响亮。

依托南梁镇的红色资源,津华绿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打造红色旅游观光、精品采摘园、特色精品民宿,为建设尚湾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注入新动力。北辰区双街村、韩家墅村将与华池县村镇“结对子”,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村干部培养交流、促进就业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携手并进实现乡村振兴。

“脱贫摘帽不摘责任。北辰区将继续深化东西部协作,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帮扶力度不减,确保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退,加大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共鉴,和对口支援地区一道,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得更快、更远、更扎实。”北辰区委书记冯卫华说。(作者单位:天津日报)



TitleMore

天津工业大学